切实维护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持续深化外汇市场建设――《金融时报》访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负责人


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经常账户顺差处于合理区间;跨境双向投融资活跃;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外汇市场韧性进一步增强……“十四五”以来,我国国际收支运行更加稳健,外汇市场改革迈出坚实步伐。
近日,《金融时报》记者围绕“十四五”时期,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加强国际收支统计与监测,持续深化外汇市场建设,切实维护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等方面的工作和成果,对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负责人进行专访。
《金融时报》记者: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目标,“十四五”以来,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您能否介绍一下我国国际收支总体情况?在防范化解风险方面有何举措?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负责人: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对于促进经济内外部均衡、国家经济安全以及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以来,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地缘政治风险增加,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有效应对内外部挑战,推动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在此基础上,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稳步增加,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
第一,跨境贸易呈现较强韧性,经常账户顺差持续处于合理区间。“十四五”以来,国际经贸局势发生较大变化,我国坚决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稳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涉外经济顶住压力、稳定发展。2021-2024年,国际收支口径货物贸易进出口年均规模接近6万亿美元,较“十三五”年均规模增长近43%。服务贸易进出口年均规模超过8600亿美元,较“十三五”年均规模增长26%。其中,我国计算机信息服务、商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贸易收入较快增长,显示国际竞争力增强;外籍人员来华旅行热度提升,旅行逆差稳步收窄。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协同发展,贸易伙伴呈现多元化格局,共同推动经常账户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稳定在国际一般认为的合理区间。
第二,跨境双向投融资日益活跃,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合理有序。我国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持续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外资配置人民币资产及境内主体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渠道更加丰富多元、交易清算更加便捷。在此背景下,跨境双向投融资稳步增加,2021-2025年上半年,外商来华各类投资净流入7400多亿美元,境内主体对外投资净流出亦较快增加。在外汇市场自主调节机制下,经常账户顺差和境外机构来华投资,形成我国外部资金的主要流入来源,与境内主体对外投资运用基本匹配,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持续增加。截至2025年6月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超过11万亿美元,对外负债超过7.2万亿美元,分别较2020年末增长25%和10%;对外净资产为3.8万亿美元,稳居全球第3位。
第三,外汇市场韧性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提升。在持续深化外汇市场发展的同时,我们不断提升开放环境下的监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一是持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发挥了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二是稳步提升外汇市场韧性,企业外汇套期保值比率由2020年的17%上升至30%左右,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占比由16%上升至近30%,企业等主体外汇风险敞口明显降低,有助于更加理性预期和交易。三是逐步健全和完善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丰富逆周期调节工具箱,成功应对多轮次、高强度外部冲击,为国际收支平衡创造稳健环境。
“十四五”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我国涉外经济活力充沛,国际收支具有较强的内在稳定性和优化动能。展望未来,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推进,国际收支自主平衡格局稳定。同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外汇市场宏观审慎管理更加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底气更足,将为我国外汇市场健康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金融时报》记者:“十四五”以来,我国外汇市场发展取得了哪些进展?国家外汇管理局在推进外汇市场建设和发展方面有什么考虑?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负责人:“十四五”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推进我国外汇市场改革和发展,开放多元、功能健全、竞争有序的外汇市场不断完善,外汇市场稳健运行的基础不断夯实,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2024年,我国外汇市场交易量达41万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37.4%。
外汇市场产品体系更加健全。目前我国外汇市场已具备即期、远期、掉期、期权等国际成熟外汇市场产品体系,银行柜台外汇市场的挂牌货币超过40种,能够满足市场多样化的资金汇兑和汇率避险需求。
市场参与主体更加多元。截至2024年末,具有即期结售汇和衍生品业务资格的银行分别为533家和129家,具有即期结售汇业务资格的财务公司和证券公司等共115家,市场服务可覆盖全国各地。
基础设施建设更加高效。银行间外汇市场已具有国际市场主流和多元化的交易清算机制,市场流动性和活跃性稳步提升,为银行高效服务企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时间延长至次日3:00,覆盖亚洲、欧洲和北美市场更多交易时段。截至2025年9月末,共有164家境外机构成为银行间外汇市场会员,境外投资者有序参与外汇市场开展资金汇兑和外汇风险管理。
人民币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2025年9月末,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的三年一度全球外汇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人民币继续保持全球第5大交易货币地位,人民币全球交易份额占比8.5%,较2022年上升1.5个百分点,是全球占比增幅最大的货币。
下一步,国家外汇管理局将进一步促进外汇市场深化发展,推动外汇市场高水平开放,维护外汇市场稳健运行,不断提高外汇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外汇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金融时报》记者:“十四五”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统计取得哪些进展和成效?未来工作思路如何?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负责人:“十四五”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适应高水平开放的要求,稳步提升统计数据透明度,不断优化统计制度,加强统计方法研究,积极参与全球统计规则制定,我国国际收支统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第一,稳步提高数据透明度,大幅拓展统计数据维度和时间序列长度。一是2021年以来,除定期编制和发布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投资头寸表、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等八大类国际收支统计产品外,还持续加强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和对外证券投资资产等数据发布,我国国际收支统计透明度持续提升。二是2022年,首次发布1950-1981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历史数据,为数据分析提供了更宽广的视角。三是定期发布《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介绍国际收支统计最新做法和数据情况,为社会各界提供专业的解读。
二是健全统计制度体系,筑牢国际收支统计基石。在《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基础上,制定并定期修订《通过银行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业务实施细则》《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统计制度》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全面形成以金融机构直接进行的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和交易统计申报、通过银行进行的涉外收付款申报为主,以重点调查、外部门统计、国际组织统计为辅,覆盖数据采集、质量控制、数据编制发布全流程的新框架。
三是加强统计方法研究,统计更加精细化、多维化。大力推进包括货物贸易在内的多项国际收支统计基础数据源的更新与转换。以货物贸易为例,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模式的不断演进和我国对外贸易新业态的快速发展,给国际收支货物贸易统计带来了挑战。经深入研究,2022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将国际收支货物贸易编制数据源调整为从企业源头采集数据。使用企业会计数据和对应的业务信息,更好遵循了国际收支统计所强调的权责发生制和复式记账原则。2024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对外发布的对华第四条款磋商报告中,认为调整后的编制方法更贴近国际收支统计所需要的货权转让原则并肯定数据质量。
四是积极参与全球统计规则制定,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国家外汇管理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参与全球通行的国际收支统计最新标准制定,“十四五”以来先后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反馈意见280余次,将中国实际融入国际规则。同时,始终与国际组织、其他经济体的统计部门保持交流合作,并向周边国家提供统计技术支持,贡献中国统计经验。
下一步,国家外汇管理局将继续前瞻布局、精细谋划,不断完善国际收支统计体系建设,加强统计方法研究,继续提高数据透明度,做好数据编制、发布和解读,并持续深度参与全球统计规则制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caijing/waihuixingqing/259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