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
彩票
理财
新健康
科技
旅游
体育
教育
美食
娱乐
首页 > 教育

用心雕刻命运的砚台——记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学院”教师马万荣

教育 2025-10-10 00:00:00  

当刻刀转为粉笔,马万荣通过不断学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是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学院”的一名教师,摸索出“文化+技艺”教学法,让100余名学生传承砚台制作技艺,其中5人成功申请认定为县级非遗传承人。

马万荣是藏族人,出生于1978年,家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马万荣的童年在放牛、砍柴中度过,他的父亲还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砚台匠人,读书之余,他也经常把玩刻刀。

但命运似乎和马万荣开了个玩笑。三年级那年,由于父亲生意失败,欠下许多外债,母亲无奈将他从学校领回。辍学后,马万荣开始帮父亲打磨砚石,“那时候没有机器,全靠手工磨平石头。一盆水、一块砂纸,磨到手指脱皮。”

但对于上学的渴望一直藏在马万荣心中。199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西北师范大学的“洮砚艺术商社”,因为每年要召集一批洮砚学徒,马万荣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白天学习刻砚,晚上补习文化课。

一天,马万荣正在雕刻一方砚台。一位男生驻足观看,并询问他雕刻的内容。马万荣说:“《西厢记》。”男生又说:“你刻的男的是谁?”马万荣回答:“戏里听过,男的就是男的,女的就是他娘子。”男生摇着头说:“那你肯定做不好这方砚台。”他一听,心里很不舒服,“我怎么刻不好?我刻的东西,你能刻出来吗?”男生说:“你对《西厢记》最基本的故事都不清楚,要了解故事你就要买书看。”

然后,男生便把西厢记的故事给马万荣讲了一遍,这才令他恍然大悟。男生名叫高雄山,是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的学生,他建议马万荣买书学习,并指导练习素描。几个月下来,他便掌握了素描基本功,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的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期间,他也顺利取得了中专学历。“我想让洮砚走出大山,对文化知识越学习,越着迷,再也放不下了。因为我是给文化人做砚台,必须要学习文化。”马万荣说,每年只要有学习、培训的机会,他都不会放过,“时间就像松紧带,你想绷大它就能绷大,想放松就能缩小。”

他一边打工,一边自学《中国工艺美术史》《汉画像石拓片集》等,并报名成人自考,每天凌晨3点起床背书,白天雕砚台,晚上看论文。3年后,他通过国家开放大学取得本科学历。2011年,马万荣被评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

2018年4月,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非遗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非遗”传承人。马万荣凭借在砚台制作技艺领域的卓越成就,成为首批引进的非遗传承人之一。“面试时,评委让我3小时内完成砚台创作,我雕了一方《丝路砚》,评委当场拍板录用。”马万荣带着对砚台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正式成为一名教师。

初入高校,马万荣面临多项挑战。第一次上课时,他连白板都打不开,紧张得手心冒汗。但他没有退缩,主动旁听其他老师授课,学习讲课经验,用5年时间摸索出“文化+技艺”的教学法。他将砚台制作与传统文化知识结合,要求学生先了解感悟传统文化里的故事,再雕刻人物,“不懂文化,手再巧也是匠人。”

“我的课堂没有PPT,只有飞溅的石屑和沾满矿物粉末的双手。”课堂上,马万荣将非遗技艺与现代教育结合,开设“砚台设计与文化表达”课程,并引入素描、书法等辅助课程,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传统工艺。他还将砚台制作与学术研究结合,发表多篇论文,并申请3项专利。

在马万荣看来,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在课堂里的技艺,他始终坚持文化对技艺的赋能,并不断将青铜器铭文、敦煌壁画等元素融入砚台设计,开创性地将“错金工艺”应用于砚台制作,受到了学生们的青睐。

从田埂到讲台,马万荣用刻刀雕琢出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路。作为班主任,马万荣目前带过3个班120名学生,他清楚记得每个学生的特质,用耐心和爱心帮助他们成长。在马万荣的努力下,已有100余名学生传承砚台制作技艺,其中5人成功申请认定为县级非遗传承人。如今,他正在申请将洮砚制作技艺带入“一带一路”国际课堂,“我想让全世界看到,中国非遗不仅能活下去,更能活出彩。”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尹晓军 通讯员 叶满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jiaoyu/252739.html

加载中~

彩粤网

统计代码 | 粤ICP备2025379628号-2

Copyright © 2012-2025 彩粤网 版权所有

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