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
彩票
理财
新健康
科技
旅游
体育
教育
美食
娱乐
首页 > 教育

数字教研平台:推动跨区域教育协同共进

教育 2025-10-14 00:00:00  

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阳光小学(以下简称“阳光小学”)以教育数字化为抓手,推动“城乡一体化教研共同体”建设实现从形态到内涵的全方位升级,不仅打破了城乡教育壁垒,而且通过数据化、协同化、思政化的教研实践,为民族地区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为西宁市主城区唯一一所公办农村寄宿制小学,阳光小学立足乡村教育实际,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其他智慧教学系统为依托,聚焦 “城乡一体化教研共同体”建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教研体系,联动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托叶玛乡中心学校(以下简称“托叶玛乡中心学校”)、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都藏族乡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文都乡中心小学”)等学校,实现了教研模式、资源供给、思政融合、辐射范围的全方位突破,以数字化“助研”之力推动教育协同发展。

“单点封闭”转向“协同开放”,构建跨区域教研共同体新生态

打破地域壁垒,树立“共建共享”教研理念。过去,阳光小学及周边学校的教研多局限于校内或县域内,受地域、交通、资源等限制,学校间缺乏有效沟通,教研活动呈现“单点作战”“封闭循环”的特点。借助教育数字化的推进,学校深刻认识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打破壁垒、协同共进。基于此,学校确立了“以数字化为纽带,构建跨区域、多层次教研共同体”的理念,将“单打独斗”的教研模式转变为“抱团发展” 的协同模式,让优质教研资源在民族地区学校间高效流动。

搭建数字教研平台,完善“走出去、请进来”机制。为落实协同教研理念,学校重点搭建了线上和线下融合的数字教研平台。线上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教研社区”模块和其他智慧教学系统,建立跨校教研群组,实现备课资料、课例视频、研讨记录的实时共享;线下通过送培送教、请进来研修、互访交流等形式,深化校际教研合作。

2024年,学校先后组织12名骨干教师赴托叶玛乡中心学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通过现场授课、课后研讨,“手把手”指导当地教师运用智慧教学工具。同时,邀请托叶玛乡中心学校4名教师到校进行为期一周的跟岗研修,参与学校集体备课、智慧课堂观摩、教研沙龙等活动,全程借助智慧教学系统进行实时评课,实现“观课—议课—反思”的闭环。此外,与文都乡中心小学开展“手拉手”教研活动,通过线上同步直播大单元教学设计研讨,线下组织教师到校观摩社团课程和智慧课堂,推动教研资源双向流动。

“三步联动”推进教研共同体建设。第一步,精准对接需求。在西宁市山有青名校长工作室的带领下,通过线上问卷、视频访谈等方式,调研托叶玛乡中心学校、文都乡中心小学教研工作痛点,如数字化教学工具使用不熟练、优质课例资源匮乏、大单元教学设计能力不足等,形成需求清单,明确教研重点。第二步,分层设计活动。针对不同学校的需求,开展基础型、提升型、创新型教研活动,如设计“智慧课堂基础操作培训”,开展“大单元整体教学数字化设计”专题研讨等。第三步,建立长效机制。签订校际教研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职责,设立“跨校教研联络员”,每月开展线上同步教研,每学期组织线下互访,确保教研共同体稳定运行。

教研活力全面激发,校际差距逐步缩小。近年来,跨区域教研共同体覆盖周边4所学校,开展线上线下教研活动19场,惠及教师600余人次。托叶玛乡中心学校教师数字化教学工具使用率大幅增长,文都乡中心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阳光小学与结对学校共开发共享优质课例、教学设计,校际教研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形成了“优势互补、互助共进”的良好氛围。

“单向输出”转向“精准适配”,打造数字化教研资源新体系

“被动接收”到“主动创生”,强化资源“适配性”意识。以往,学校教研资源主要依赖上级部门配发,存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贴合度低”等问题,教师往往“被动接收”,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阳光小学提出“资源供给必须精准对接教研需求”的理念,推动教研资源从“批量输送”向“定制化开发”转变,鼓励教师不仅要做资源的使用者,更要做资源的创生者和整合者,一份教案由一个教研组设计,主备人负责教学主设计,其余人依据教情和学情区别添加个性化教学设计,进行N次批注完善。

整合双平台资源,构建“校本+共享”资源库。学校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核心,整合智慧教学系统资源,构建了“校本资源库+跨校共享资源库”两级资源体系。一方面,组织教师团队深入研究教材和学情,开发覆盖全学科的校本教研资源,包括大单元教学设计模板、智慧课堂操作指南、典型课例分析等,累计上传资源 2000余条;另一方面,联合托叶玛乡中心学校、文都乡中心小学共建跨校共享资源库,筛选、整合适合学校教学的优质资源,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研案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教学设计等,实现资源互通互用。

同时,针对结对学校教师“资源筛选难”的问题,学校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育小苗”AI功能,根据教师的学科、教龄、教研需求,精准推送适配资源。

创设“筛选—整合—创生—共享”四步资源建设法。首先,资源筛选。教师在备课时梳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及其他优质平台的教研资源,按照“学科、年级、主题”分类,建立资源索引库。其次,资源整合。组织跨校教师团队对筛选后的资源进行二次加工,结合学校学情调整内容,如在数学教研资源中融入当地生活场景的例题。再次,资源创生。以教研活动为载体,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开发原创资源,如将专递课堂的教学实录整理为教研案例,将大单元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设计模板。最后,资源共享。通过智慧教研平台发布资源,设置“资源评价”功能,教师可对资源的实用性打分、留言,形成资源动态优化机制。

资源供给精准度提升,教研效率显著提高。截至目前,跨校共享资源库累计收录资源2000余条,教师资源获取时间从平均需要2小时缩短至30分钟,资源适配率达90% 以上。托叶玛乡中心学校教师借助共享资源库,成功开发出“草原上的数学”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教学设计,在县级教研展示中获得好评;文都乡中心小学利用推送的“大单元教研资源”,完成3个学科的大单元教学框架搭建,教研备课效率明显提升。

“单一授课”转向“思政融合”,创新“大思政”教研新模式

立足民族地区实际,践行“教研融思政”育人理念。阳光小学突破“教研仅聚焦学科知识”的传统认知,提出“教研与思政深度融合”的理念,将“大思政”要求贯穿教研全过程,通过数字化教研手段,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实现“教书”与“育人”协同推进。

打造“1+N”大思政联动课堂,开展主题式教研。学校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德育资源”板块,以阳光小学为主课堂,联合托叶玛乡中心学校、文都乡中心小学为分课堂,打造“1+N”大思政联动课堂,通过专递课堂形式开展跨区域思政教研活动。例如,在“民族团结进步月”期间,阳光小学教师执教“民族团结一家亲”思政课,托叶玛乡中心学校、文都乡中心小学的学生通过屏幕同步参与课堂,课后3校教师围绕“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线上教研,分享教学经验。

打造“元素挖掘—教学设计—课堂实践—教研反思”思政教研闭环。学校教师主持的省级专项思政课题“基于‘三点五学’的思政+跨学科课堂教学策略创新驱动机制研究与实践探索”就是跨学科教研共同体的实际探索。第一步,元素挖掘。课题团队研读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思政资源,结合语文、数学、音乐、英语等学科特点,梳理可融入的思政元素。第二步,教学设计。开展跨校集体备课,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如在语文“秋天的雨”教学中,加入“描写家乡秋景,抒发爱国爱乡之情”的环节;在科学“植物的生长”教学中,结合青藏地区特色植物讲解生态保护理念。第三步,课堂实践。通过双师课堂、专递课堂等形式开展教学实践,记录课堂过程并上传至教研平台。第四步,教研反思。课题团队围绕“思政元素融入的有效性”进行集体研讨,分析不足并优化教学设计,形成教研闭环。

“校内示范”转向“辐射引领”,拓宽数字化教研辐射新范围

“自身发展”到“带动一片”,强化示范引领责任。学校打破“只关注自身教研提升”的局限,树立“以点带面、辐射引领”的理念,主动承担起带动其他学校数字化教研发展的责任,将学校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以专递课堂为纽带,完善辐射引领机制。学校充分发挥专递课堂的辐射作用,通过“1+N”专递课堂模式,将优质教研资源和教学经验输送到薄弱地区。同时,建立“数字化教研帮扶”机制,选派语文、英语、数学、体育等学科的骨干教师与托叶玛乡中心学校、文都乡中心小学的教师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通过示范课和讲座研讨培训等方式,帮助结对教师提升数字化教研能力。此外,学校还将数字化教研经验整理成册,编制“智慧教研平台使用指南”等资料,免费发放给结对学校,并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开展经验分享会,吸引省内外20余所学校、工作室成员校、兄弟联盟校参与学习。

打造“示范—培训—实践—反馈”四步辐射引领法。首先,示范引领。通过专递课堂、线上公开课等形式,展示学校数字化教研的成熟模式和优秀课例,为结对学校提供直观参考。其次,专题培训。针对结对学校教师的薄弱环节,开展 “智慧教研平台操作”“线上教研活动组织”等专题培训。再次,实践指导。帮扶教师深入结对学校课堂,现场指导数字化教研实践,及时解决结对学校教师遇到的问题。最后,反馈优化。定期收集结对学校的教研反馈意见,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帮扶策略,实现有效带动。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数字化助研实践,完善协同机制、补齐资源短板,推动城乡教研从“协同发展”向“共生共荣” 迈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梁璐单位: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教育局;黄丽梅、山有青单位:青海省西宁市阳光小学)

责任编辑:徐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jiaoyu/257964.html

加载中~

彩粤网

统计代码 | 粤ICP备2025379628号-2

Copyright © 2012-2025 彩粤网 版权所有

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