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美国党”,一场注定失败的革命,还是撬动铁幕的序章?


埃隆·马斯克,这位以“火星殖民”和“脑机接口”颠覆人类想象的科技狂人,于2025年7月5日,在X平台(前身为Twitter)上投下了一颗更具爆炸性的政治炸弹:他宣布成立“美国党”(America Party)。此举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对特朗普政府“大而美”税收和支出法案的直接反击。马斯克痛斥该法案是“浪费和贪污的温床”,并兑现了其“法案通过,我便建党”的承诺。在此之前,他发起的网络投票中,超过65%的参与者支持成立新党,这数据看似振奋人心,实则揭示了美国民众对现有两党政治的普遍厌倦与对变革的饥渴。然而,历史的铁幕早已落下,马斯克的“美国党”能否撕开一道裂缝,抑或只是又一个政治行为艺术?
马斯克此番“下凡”政治,其核心驱动力是对美国两党制根深蒂固的弊病的极度不满。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民主党与共和党轮流坐庄的模式,已然无法代表“中间80%”的美国民众。因此,“美国党”的纲领直指痛点:财政紧缩,计划通过AI算法削减两年内两万亿美元的政府支出,实现政务合同全透明,并建立防火墙以防科技寡头干预政策。更具颠覆性的是,他主张扁平化政府结构,给予年轻技术官员更多机会,并重点关注新能源、AI、机器人、航天等新兴技术产业。这套“科技自由主义”的组合拳,无疑是试图以硅谷的效率和创新精神,重塑华盛顿的官僚体系,吸引那些对传统政治失望透顶的独立选民。
然而,马斯克的政治抱负,注定要撞上美国政治体系那堵坚不可摧的“柏林墙”。这堵墙并非今日才立,而是由历史、制度、利益集团和选民心理共同浇筑而成。首当其冲的便是美国独特的选举制度——“赢者通吃”的选举人团制和单一选区简单多数制。在总统选举中,除了缅因和内布拉斯加州,其余48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都奉行“赢者通吃”:即便第三党候选人在某州获得可观的普选票,只要不是最高,便一票选举人票也拿不到。这直接导致选民产生“浪费选票”的心理,宁愿在“两害相权取其轻”中选择,也不愿将宝贵的一票投给“注定失败”的第三党。1992年,亿万富翁罗斯·佩罗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选,斩获近19%的普选票,却因“赢者通吃”而颗粒无收,其“改革党”也迅速瓦解,这便是血淋淋的教训。同样,国会及地方选举的单一选区制,也使得第三党难以在议会中获得哪怕一个席位,遑论形成有效的政治影响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xinwen/chuangyezixun/143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