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维度解读这轮中美经贸谈判 政策与前景分析


2025年5月初,中国密集出台货币宽松政策并启动中美贸易谈判,成为全球经济焦点。野村证券、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及高盛四大投行通过深度报告,从政策效果、贸易前景、经济预期等维度展开分析,为市场提供了多角度的观察视角。
2025年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召开政策吹风会,推出新一轮货币宽松组合拳。此次政策包括50个基点全面降准(释放1万亿元流动性)、10个基点政策利率下调(7天逆回购利率降至1.4%)、25个基点结构性工具利率下调(含再贷款、PSL及公积金房贷利率),以及1.1万亿元新增再贷款额度(聚焦服务消费、养老、科技及中小企业)。尽管政策力度略低于此前预期,但多形式利率下调仍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野村证券维持四季度再降50个基点RRR及15个基点政策利率的预测。
摩根士丹利强调,此次政策略超市场预期,体现了中国在中美谈判前提振内需信心的意图。除总量宽松外,结构性工具成为亮点: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3000亿元科技再贷款扩容,显示政策向新经济与民生领域倾斜。房地产领域政策增量有限,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提及“白名单”已引导6.7万亿元银行贷款支持房企保交楼,暗示房地产仍依赖现有框架修复。
摩根大通将此次政策定义为2024年9月政策转向的延续,指出政策工具与去年秋季类似,包括总量宽松(RRR降至6.2%)、利率市场化调整(LPR预计随政策利率下调10个基点)及资本市场支持(保险资金风险因子下调10%以引导长期资金入市)。证监会提出“支持中央汇金发挥市场稳定基金作用”,显示监管层对股市的直接干预意图。
中美将于5月9-12日在瑞士举行今年首次高层贸易谈判,成为打破关税僵局的关键节点。摩根士丹利指出,当前美国对中国商品实际关税高达107%,谈判可能推动关税从禁止性降至高位,预计2025年底前平均税率降至4%左右,同时中国可能采取对等减让。鉴于半导体、钢铁等产业回流诉求,全面关税取消短期内难以实现,谈判更可能聚焦阶段性降税与特定行业豁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cpqg.com/html/xinwen/chuangyezixun/55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