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退出中导条约影响几何 欧洲核战阴霾再现


美俄退出中导条约影响几何 欧洲核战阴霾再现!当俄罗斯彻底撕毁《中导条约》的消息传出,整个欧洲乃至世界都被笼罩在一层浓重的核战阴霾之下。
1987年,在冷战的紧张对峙中,里根与戈尔巴乔夫签署了《中导条约》,旨在销毁射程在500-5500公里的陆基导弹。美苏共拆解了2692枚这类导弹,为欧洲乃至世界带来了难得的喘息之机。该条约确保了俄罗斯导弹无法轻易打到西欧,北约核弹也难以威胁莫斯科,为双方提供了30分钟的缓冲时间。然而,好景不长。2019年美国宣布退约,2023年俄罗斯暂停履约,到了2025年8月4日,俄罗斯彻底撕毁条约。这一系列举动将欧洲拖入了危险的边缘。设想一下,如果核弹7分钟就能抵达,人们来得及躲避吗?
俄罗斯退约背后是北约东扩带来的巨大压力。美军在菲律宾部署的“堤丰”导弹,射程2500公里,足以覆盖南海,严重威胁到俄罗斯的战略安全;北约在波兰安装的MK-41发射器,让核弹15分钟就能抵达莫斯科。同时,俄罗斯经济面临困境,能源收入下跌15%,军费优先保障现有武器,退约成为一种“低成本威慑”手段。普京选择在特朗普停火通牒前4天退约,试图以此逼迫美国在谈判中做出让步。
随着俄罗斯退约,一系列恐怖的武器被重新激活。“榛树”高超音速导弹速度高达11马赫(1.4万公里/小时),现有的反导系统对其完全失效。若从白俄罗斯部署,7分钟就能炸平柏林,15分钟内可灭掉伦敦。苏联时期的“RSD-10先锋”导弹也重新启动,10分钟便能抹平欧洲的军事基地。全球局势因此产生连锁反应。朝鲜试射针对关岛的导弹,中东国家纷纷抢购高超音速技术;德国和英国急忙开展国产中导研究,欧洲军备竞赛全面重启。相比冷战时期30分钟的决策时间,如今7分钟的预警让决策者连写遗嘱的时间都没有,误判风险极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xinwen/junshixinwen/194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