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
基本概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性选拔考试,是合格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考生升入普通高校的主要依据。高考始于1939年中国首次全国统考尝试,后因战乱中断,1952年正式建立统一考试制度,1977年恢复后成为国家教育体系核心制度。现采用“3+1+2”或“3+3”科目模式,涵盖语文、数学、外语及选考科目,满分750分,被普遍视为中国最公正的选拔机制1。
历史沿革
1939年:中国首次全国统考尝试,后因战乱中断。
1952年:正式建立统一考试制度。
1977年:恢复高考,成为国家教育体系核心制度。
1985年:推行标准化考试。
1999年:实施“3+X”模式并启动扩招。
2014年:启动新高考综合改革,29个省份至2025年已完成改革落地2。
考试模式
科目设置
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每科满分150分23。
选考科目:
“3+1+2”模式:物理或历史中任选一门作为首选科目,原始分计入总分;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任选两门作为再选科目,按等级赋分后计入总分23。
“3+3”模式: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任选三门,按等级赋分后计入总分。
考试时间
全国统考时间固定在每年6月7日至8日,部分省份延长至9日15。
改革与调整
2018年:取消奥赛等5类全国性加分。
2020年:实施盲文试卷。
2022年:将中文纳入外语选考科目。
2025年:全国除新疆和西藏外的29个省份实行“3+1+2”新模式3。
录取政策
志愿填报:采用院校专业组模式,考生必须按照选科要求填报,组内专业调剂也只能在同组内进行3。
$zbp->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