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波动下的“小账”与“大账”: 避险需求激增 亟待外汇期货补位“最后一公里”


今年以来,海外经济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外汇市场波动风险增加。外贸从业者一笔5万美元的预付款,因为汇率波动可能在一天内缩水3000元人民币。这样的“小账”背后,折射出的是出海企业在跨境交易中的汇率风险,以及日渐凸显的外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015年以来,参与外汇套期保值的国内上市公司数量从143家激增至1241家,增长约八倍。外汇期货作为避险工具的关键一环,不仅可以提供标准化和高流动性的交易方式,还可帮助企业更灵活地管理汇率敞口,提升避险效率。
业内人士认为,标准化、高流动性的境内人民币外汇期货呼声渐涨。这一关键工具的推出将填补中国汇率风险管理体系的“最后一公里”,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便捷的避险选择。
● 葛瑶代诗瑶
汇率波动放大避险需求
对不少外贸从业者而言,盯盘看汇率,是今年才养成的习惯。小红书上一位外贸人记录了自己的一天。早上8点半,她照例打开外汇软件查看汇率:7.27。账户里客户上周付的5万美元预付款,按当时汇率计算价值约36.35万元人民币。纠结三分钟后,她决定等到9:30开盘再看看走势。到了下午3点,汇率跌至7.21,让这笔预付款账面缩水3000元人民币。她在帖子里感叹:“终于理解为什么前辈说,外贸人赚的是汇率差价。”
今年上半年,美元指数大幅震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随之波动。年初人民币一度触及7.35的低位,随后逐步回升,近期波动区间有所收窄。但在全球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汇率变动的影响依然明显,不仅是外贸从业者的“小账”,出海企业也面临更复杂的风险管理考验。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的比亚迪(002594),今年已三次上调外汇衍生品交易业务额度,从等值50亿美元增加至120亿美元。2024年,公司汽车海外销量达41.72万辆,并将2025年的目标定在80万辆以上。按照中长期规划,到2030年,比亚迪一半的汽车将销往海外。
比亚迪在公告中表示,伴随海外业务持续扩张,外汇风险敞口不断扩大,2025年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汇率波动风险加大,对冲需求显著上升。最近一次调整是在8月初,比亚迪将外汇衍生品套期保值交易额度从等值100亿美元提升至120亿美元,使用期限一年。
根据2024年9月末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2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金额为1772.9亿美元,同比增长8.7%;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金额达29554亿美元。庞大的海外资产规模凸显了汇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除了实体企业,金融机构同样直面汇率风险管理的压力。以境内以人民币募集、投资于海外外币资产的QDII基金为例,其收益直接受汇率波动影响。据大成国际资管董事总经理阎俐先介绍,今年公司旗下部分QDII产品长期维持九成的外汇对冲比例。
背后原因在于,今年市场环境对QDII惯用的利差交易策略提出了挑战。利差交易是基金经理常用手法:在中美利差高企时,用相对低成本的人民币买入美债,赚取稳定的利差收益。
“尽管当前中美利差仍处高位,但风险在上升。”阎俐先说,一是预期差风险,如果美联储启动降息,而国内维持货币政策稳定,利差可能在今年压缩至100个基点以内;二是利差收益与汇率损失的对冲失衡,美元贬值足以吞掉全部利差收益。
因此,今年QDII投资逻辑已不仅限于利差本身,汇率对冲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大成国际的做法是,通过一年期远期外汇合约、按季度滚动操作锁定汇率,力求在美元趋势性贬值下稳住组合净值。
套期保值参与率九年增长约八倍
“刚刚过去的8月11日,是2015年‘8.11’汇改的十周年。这十年间汇率双向波动明显,有涉外业务的中国企业直接面临汇率波动风险。”避险网CEO刘文财在接受采访时说。
在这样的背景下,外汇风险管理工具的使用逐渐普及。避险网数据显示,2015年到2024年参与外汇套期保值的实体上市公司数量从143家增长到1241家,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外汇套期保值参与率也从5%左右增长到23.6%。刘文财认为,随着涉外业务扩大和风险管理意识提升,更多上市公司参与外汇的套期保值,通过金融衍生品提前锁定未来汇率,减少波动带来的损失。对出口导向型企业而言,这类工具尤为重要。
刘文财介绍称,“目前境内尚无上市的人民币外汇期货,因此实体企业主要是通过外汇远期、掉期和场外期权等方式对冲汇率风险。”
QDII基金中,由于固收类产品基础收益率较低,对汇率波动尤为敏感。阎俐先告诉记者,固收类资产主要为美元资产,因此人民币与美元的对冲工具是主要锁汇方向。对于底层以权益类资产为主、年化收益率超过10%的组合,管理人通常不会进行锁汇;而具备丰富汇率交易经验的管理人,则可能根据市场走势择时调整锁汇比例。
一位海外私募基金人士透露,他们主要用美元看跌期权来对冲美元下行的风险。“没用过外汇期货,因为有保证金,如果波动大的话资金占用比例会比较高。”他说。
无论是QDII基金还是海外私募基金,汇率波动管理都在资产配置和风险控制中占据重要位置。随着企业涉外业务规模扩大、市场对风险管理效率的要求提高,标准化、流动性高的外汇期货工具在境内推出具有现实意义。
在欧美市场中,外汇期货已成为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的外汇期货市场日均交易量超过1000亿美元。国内方面,2015年“8.11”汇改后,市场对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激增,相关研究工作提速。
阎俐先认为,外汇期货具有合约标准化、高流动性以及较长交易时间等优势。期货交易仅需增开交易子账户,交易额度通常与对冲规模和保证金金额挂钩,相对灵活;而外汇远期则往往涉及银行授信及ISDA协议签署,审批流程较长,交易额度受银行授信限制。
刘文财分析称,相比远期,人民币外汇期货的价格集中且公开,有助于企业决策;此外,买卖价差小,可降低企业避险成本。
但他同时提醒,外汇期货一般采用保证金交易,而银行对一定规模的企业进行外汇远期交易时,往往可通过授信方式免交保证金。“这需要未来在设计合约时认真论证。”
人民币外汇期货研究驶入快车道
今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与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曾双双表示,将共同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研究,推动完善外汇市场产品序列,为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更好管理汇率风险创造有利条件。
南华期货(603093)宏观外汇创新分析师周骥解读认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深入推进,跨境资本流动愈发频繁且深入,极大地提升了人民币在国际间的兑换需求。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关注度持续上升,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特征也愈发明显。境内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增加,其避险需求呈现出“指数级”增长态势。市场对多样化、精准化的人民币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也变得愈发迫切。
刘文财表示,人民币外汇期货是人民币外汇衍生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境内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有利于完善汇率避险体系,丰富企业与机构汇率避险工具箱。他认为,境内人民币外汇期货的推出将为机构风险管理带来三大优势。
一是显著扩大汇率避险的参与覆盖面。在美国上市公司中,存在外汇风险的企业开展套期保值的比例约48%;相比之下,2024年底我国上市公司外汇套保参与率仅23.6%。外汇期货在交易所集中交易,便于企业和机构参与,预计其推出后,我国企业与机构的汇率避险参与率将明显提升。
二是有利于降低企业与机构汇率避险成本。企业和机构对避险成本高度敏感。外汇期货通过场内交易实现便捷参与,买卖价差小,可有效降低整体避险成本。
三是在风险对冲中实现额外收益。期货市场中投机者的参与,常将价格推向偏差均衡水平,为企业和机构创造良好的避险条件。国内外研究显示,这些参与者在避险的同时,不仅能够降低风险,甚至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在操作便利性方面,阎俐先认为,外汇期货交易灵活性显著。对于需要快速对冲的机构,参与期货交易可避免签署ISDA协议、办理银行授信等繁琐流程,能够更及时地配合市场时机进行操作。保证金机制方面,她认为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初始保证金比例和追加机制应可控,避免对仓位和资金效率造成过大影响;二是现金账户与保证金账户的快速转换应满足追加保证金需求;三是保证金账户若具备活期利息收益,可在一定程度提升组合整体收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caijing/waihuixingqing/206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