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行走的“青春课堂”


近日,在黄河上游的甘南高原上,一场跨越校际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刚刚结束。兰州大学学生党员宣讲团联合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石榴籽”宣讲队,将课堂搬进革命旧址、生态治理前沿和民族团结一线,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用脚步丈量信仰,用心灵读懂中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不是把山染绿、把水变清就实现了?”在海拔三千多米的甘南草原,面对黄河上游的清澈水流,兰州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晓莉向身边的学生们抛出了一个“寻根问底”式的问题。
这堂实践活动,学生带着问题出发。在夏河县黄正清将军革命纪念馆,师生沉浸式重温这位藏族爱国将领心向祖国、情系各族的传奇。这份情感,在下午开展的微党课宣讲联学活动中,化为青春激昂合奏。
这堂课,师生用一种近乎滚烫的体感,触摸历史的脉搏。在迭部县达拉乡,两校学子并肩在俄界会议旧址的土墙前,轻触1935年红军写下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标语。“石榴籽”宣讲队队员贝晋毅看着展柜中磨损的牛皮鞋与现代3D还原的“天险突破”场景形成震撼的对比,感慨地说:“当年红军用血肉之躯撕开的不仅是地理天险,更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精神通道。”
信仰的温度,在腊子口达到了顶点。“这里,艰难与炽热的岁月被永远铭记。”“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成为像腊子口战役中的英雄们一样勇敢、坚定的人。”……行走中,师生们将心得感悟随时记在本上,也记在心里。
玛曲县木西合乡,黄河水在这里获得了充分的滋养、补给,呈现出“九曲回肠”的壮观景象。近年来,黄河玛曲段年径流量较10年前增加15.8%,通过“围栏封育+草种改良”,120万亩沙化草地重披绿装。
“每滴水都凝结着多民族生态共治的智慧。”兰州大学学生彭魁在“黄河首曲”岸边徘徊,玛曲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马春林带着3种颜色形状不同的草籽现场授课:“这是多年生黑麦草,这是披碱草,还有这个冰草。”学生们接过来,用指腹仔细搓了搓那些种子。
有人问:“老师,它们混播在一起是为了什么?”马春林回答得很慢,他用眼睛看向草原深处,风吹着他的帽檐微微抖动:“为了让草原有弹性,不管旱年、涝年,都有一种草能顶住。”与此同时,李晓莉也将“两山”理论进行生动诠释,学生们豁然开朗。
师生还走进甘南州特殊教育学校。在“感动甘肃・陇人骄子”荣誉获得者——校长鲁毛才让的介绍下,宣讲联队成员细细了解“特殊孩子的家”。李晓莉感叹,“理论上讲千遍民族团结,不如亲眼看一次各民族如何共同生活;课本上学万次奉献精神,不如亲耳听一回鲁毛才让老师的坚守故事。”
一路上的点点滴滴都触动着宣讲队成员,为他们的宣讲经历增加了厚重的一次积淀,其背后也是地方与高校协同创新的机制保障。
兰州大学学生党员宣讲团,是兰州大学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应运而生的一支先锋队伍。既扎根校内,也兼顾校外,同时与兄弟高校、纪念馆、企业协同联动,拓展育人场域,几年来宣讲300余场,覆盖受众2万人以上;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立足高原民族地区,充分发挥师范院校优势,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率先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全覆盖。
共青团甘南州委书记史磊评价道:“此次由团州委联合兰州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共同开展的活动,社会课堂与理论教学同频共振,搭建各族青年交流交往交融平台,让各族青年在互动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血脉,更彰显了两校学子的担当。”
甘南大地处处是思政课堂,两校学子不仅要把“绿水青山”的故事讲给世界听,更希望用自己专业所长让“金山银山”的愿景照进现实。“真正的教育,永远发生在行走的路上,发生在不同高校、不同民族青年心灵与大地的对话之中。”李晓莉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郑芃生 通讯员 马绮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jiaoyu/156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