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成为最好的教案——湖南农业大学80个专业明确劳动实践课程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庹炼 青晓彤 记者 阳锡叶)“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湖南农业大学长安基地垄垄茶树间,学生们手起手落,采下一片片嫩叶,学院老师在其间娓娓道来……这不仅是同千百年耕作于茶园、辛勤的劳动人民的对话,更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劳动教育。在这里,思政、课程、实践、专业——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格局悄然形成。
将育人课堂搬到春山田垄,把农事活动融入日常教育,让农耕文化焕发时代风采……湖南农业大学立足劳动教育育人核心,以《大学生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为理论基础,结合学科特色开发丰富的个性化实践项目,系统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学习、劳模精神学习、服务性劳动、专业性劳动、公共区域劳动和寝室内务劳动六大实践模块,让学生在沉浸式劳动教育课堂中体会劳动实践的重要、学科专业的内涵,习得影响其一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价值观。
“芒种,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是农事最繁忙的时节。”在二十四节气推荐官活动中,来自新疆的依力米努尔·库尔班,这个从小生活在西北城市的女孩,如今能准确说出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农时规律,“立夏耕作、小满疏苗,先人的耕作经验让我重新理解了‘时务’——既要追赶时代浪潮,亦要深谙四时物候。”
“枫树最常遇到的病是干腐病,先用干净砍刀把发黑、流胶的烂树皮全削掉,直到露出好木头。”该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张杰认领了一棵红枫,她展示了全年用心观测、记录守护的“劳动日志”。这册记录本背后,是学校构建的“爱劳动—懂劳动—会劳动”三阶劳动教育培养机制:通过“劳模进校园”讲座培育情感认同,依托农技培训课程传授农耕知识,最后在实践操作中完成能力转化。
近年来,湖南农业大学把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融入专业教育、融入时代发展、融入行业变迁,80个专业均已明确一门实践课程为劳动教育实践模块,实现各专业劳动教育实践全覆盖,从而提升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价值取向、技能水平、科学知识等劳动素养。
当下,正值春耕备耕时期,已经连续开展13年的插秧活动正在向非农专业的学生展开招募。此外,学校还常态化开展校园清洁、食品检查等涵盖“传统文化类、后勤体验类、专业学科类、生活技能类”后勤育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地干体力活,而是要让学生理解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作为涉农高校的学生,从书本到田野的认知跃迁,劳动是最好的教案。就是既要能在劳动中接触到千年农耕文明的‘地气’,也能触摸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朝气’。”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吴波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cpqg.com/html/jiaoyu/42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