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C凭啥能“击落”隐身机 体系化作战显威力


最近,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攻坚》系列宣传片引发了广泛关注。影片中首次披露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歼-10C战斗机在一次贴近实战的空中对抗演练中成功“击落”了一架隐身五代机的消息,这一突破瞬间成为了热议焦点。许多网友对此展开了讨论,央视则在片中揭示了这一事件的背景和细节:在现有的空战体系保障下,歼-10C不仅处于“当打之年”,更具备对五代隐身机的有效反制能力。这一成功的核心在于“体系化作战”,包括预警机、无人机以及岸基/舰基的有源相控阵雷达等设备,用于探测和锁定空中目标。通过高速数据链实时共享目标动态,歼-10C等现役非隐身战斗机因此具备了拦截隐身战机的能力。
21世纪初,随着F-22隐身战斗机的问世,空战格局进入了隐身时代。这一技术革新打破了传统空战体系的平衡,尤其是以预警系统为核心的作战方式。隐身战机让第四代战斗机的机载雷达很难发现隐身目标,导致其空空导弹的射程优势大打折扣,面临感知和武器双重失效困境。在这种超视距空战的局面下,第四代机往往在未能发现隐身五代机时就已被击落。
为应对这种局面,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改进战术和技术。第四代战斗机普遍换装了相控阵雷达,空空导弹也在寻求采用相控阵雷达导引头与红外/雷达复合导引头的组合。地面米波雷达的回归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隐身机的探测问题,增强了第四代战机的作战效能和生存能力。
尽管有观点认为对抗五代隐身机的最佳方式是使用同样的五代隐身机,但即便中国已经拥有歼-20、歼-35等五代隐身战机,依旧需要探索如何利用现有四代机对抗五代机的装备、技术和战术。欧美国家如美国、法国、德国等也在积极进行相关尝试。例如,2009年美军演习中,EA-18G“咆哮者”电子战机通过电子战手段和AIM-120中距导弹成功“击落”F-22隐身机。在2012年的“红旗”军演中,德国空军的“台风”战斗机也曾数次成功击中F-22。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xinwen/junshixinwen/189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