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17天4箭急射互联网卫星 抢位战加速


17天、4次、40多颗,这些数字像连环耳光,把我从海风里扯回屏幕前。日照外海那束火焰撕开夜色的一秒,我心里先打起了算盘:这场抢位战已经到了抢圈速的阶段,星链在前面甩出6000多颗,轨道和频谱都快被占满。
中国这次真的加大了力度。那个夜里有两个画面在我脑子里交错。一边是文昌长五乙的轰鸣在手机里炸开;另一边是上海一笔13亿的发射招标再次无人接盘。两个窗口同开同关,特别戏剧化。火箭要飞,钱包要鼓,这点很土,但很真实。
看看数字:星链单星成本大约75万美元,换算成人民币约五百多万;国内同级常见是一千万美元起步,七千多万。发射价也摆在那儿,猎鹰9号约3000美元/公斤,我们主力七八千美元/公斤。太空是公开赛场,比分牌不遮羞。
回到海上,捷龙三号这次带了吉利星座的11颗卫星,不去抢你家客厅的Wi-Fi,而是盯住物联网:渔船、矿车、无人机,谁掉线谁心慌。他们的路测显示通信成功率冲到99%一线,够硬。更妙的是造法,汽车厂那套节拍被搬进卫星车间,扭矩、质检、节拍灯,一样不缺。单星成本被削了四五成,年产能拉到500颗。站在产线上,会听见一种安心的“咔哒”声,熟悉的那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cpqg.com/html/xinwen/junshixinwen/209453.html